受伤了!该冷敷or热敷
来源:刘云娥 发布时间:2023-04-20 浏览量:525次
生活中,如果你碰到打球、走路、碰撞造成的局部外伤,这时候除了疼痛还会肿胀,那么受伤后究竟是该热敷还是冷敷?
在遭受创伤后,首先是毛细血管损伤,皮下或组织间淤血由于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或组织液出现渗出的情况,同时,人体局部或全身都会释放出许多炎症因子,这虽然是一种机体的自我保护反应,但这种保护反应既能刺激神经发布疼痛信号造成肌肉痉挛,导致静脉及淋巴管瘀滞,回流障碍,造成其管壁扩张,通透性增加,从而发生组织间水肿;其次,自我炎症保护反应所释放的炎症因子导致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失调,造成过多的液体渗入组织间隙,最终导致肢体肿胀越来越明显。肿胀若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和营养物质的供给,最终影响创伤修复和愈合,四肢的严重肿胀如果使组织内的压力接近动脉血压时,就会影响血供,使肢体缺血,会造成肢体的严重残废。因此受伤后的消肿至关重要。
那么如果不是开放性的外伤,是先热敷还是先冷敷?
冷敷的功效
受伤初期创伤部位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皮下出血等,此时冷敷可以使局部体温迅速下降、使受伤部位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速度减慢、细胞新城代谢和微生物的活力降低,抑制血液和组织液的继续向外渗血或渗液,就会达到控制炎症的作用。
冷敷可抑制细胞活动,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而减轻疼痛,也可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降低,减轻由于组织充血、肿胀而压迫神经末梢所导致的疼痛。
冷敷可以减轻局部充血或出血,可使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充血、出血。常用于局部软组织损伤早期等病人。
所以,冷敷有降温、止血、消肿、减轻疼痛的作用,急性受伤早期应该选择冷敷。
禁忌冷敷的部位
枕后、耳廓、阴囊处:用冷易引起冻伤。
心前区:用冷可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心律不齐。
腹部:用冷易引起腹泻。
足底:用冷可反射性引起末梢血管收缩,影响散热;可引起冠状动脉收缩。
冷敷的注意事项
冷敷时如果温度过低,持续用冷时间过长,血管长时间收缩,导致局部营养、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均发生障碍,局部冻伤,严重者可发生组织坏死。
末梢循环不良者,低温时会加重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变性坏死,多见于偏瘫患者、老年人、婴幼儿、昏迷等感觉迟钝患者。
冷敷的预防及处理
冷敷温度不能过低,用冷时间不宜过长,每次15-20分钟,冷敷间隔时间不小于2小时;如果使用冰袋冷敷,即不能直接与皮肤接触,应裹上一层毛巾再使用;用冷过程中观察冰袋有无漏水,皮肤颜色有无改变,如有皮肤苍白,感觉麻木等,需停止冷敷以防局部冻伤。
冷敷一般选择血运丰富的部位,尽量不要选择无脂肪组织保护的部位,如:枕后、耳廓、阴囊等处。末梢血运不良者禁止使用冷敷。一旦发生局部冻伤,应立即停止冷敷,轻者给予局部保暖复温,重者遵医嘱对症处理。
热敷的功效
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流动、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局部组织对瘀血和渗出液的吸收从而消除肿胀、淤青,有利于组织的修复愈合;促进炎症的消散。
热敷能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水肿,加速致痛物质的排出物及渗出物的吸收,缓解疼痛。
热敷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体表血流增加,减轻深部组织充血。
所以,热敷有消除肿胀、淤青、止痛、减轻深部组织充血的作用。
热敷疗法的注意事项
热疗时局部温度过高可引起烫伤,如热水袋温度过高,对于末梢循环不良、感觉迟钝、老年人、婴幼儿、麻醉未清醒和昏迷患者易发生烫伤。
热敷的预防及处理
热疗时温度不能过高一般在60℃-70℃,老年人、儿童、昏迷
患者、末梢循环不良者水温为50℃;用热时要勤观察,如用热水袋,则要包裹一层毛巾,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如用烤灯,则要和照射部位保持一定距离。
发生烫伤后,要注意保护皮肤,防止皮肤脱落,局部冰敷止痛,或遵医嘱对症处理。
错用热敷和冷敷的危害
如果受伤初期就选择热敷,会导致伤口更痛并且让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会造成出血加重,使炎症扩散,导致肿胀的部位更加明显,使肿胀进一步加重、疼痛加重,甚至张力性水泡形成。但如果在受伤24小时(或48小时)之后采用冷敷,会使血流减慢,局部皮温降低,血肿变大,不利于血肿、淤青的吸收。因此在不正确的时间使用热敷或者冷敷都会加重病情。
热敷和冷敷的时间
一般在伤后24小时之内采用冷敷,受伤3天之后采用热敷;一个部位不超过20分钟,冷敷采用冰袋或湿冷的毛巾,热敷(不超过60°)用热毛巾、热水袋等。冷敷、热敷时要避免冻伤或者烫伤。
因此,冷敷减轻局部充血或出血,急性受伤24小时(或48小时)内先采用冷敷方法;热敷减轻深部组织充血,急性损伤48小时后或慢性损伤(慢性损伤通常是在较长时间的损伤)可以使用热敷。因为这个时间往往出血停止,并非突发的意外伤。
温馨提示:
不是所有的急性损伤使用冰敷,早期肿胀、疼痛得到控制后可改用热敷;不是所有的慢性损伤都使用热敷,如属于急性发作仍然首选使用冷敷;选择冷敷和热敷要根据情况而定,最好在医生或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版权所有:山西省吕梁市人民医院
备案编号:晋ICP备14008404号
行政总值班电话:18235802000
护理总值班电话:18235802111
吕梁市人民医院
微博账号
吕梁市人民医院
微信公众平台